Saturday 29 March 2008

My photo of the week : rose

今天放上一個謎讓大家猜一猜。

Can you tell what is this ?


Answer: This is sweet called 'guimauve' in French, often to be found in big fairs. As you may see in the photo on the right, they are hanged on hooks. However, as they are not solid enough to stay in place, sellers have to keep folding them back on the hooks... rather a job.

To buy a guimauve, you may choose to have different taste (different color thus). Then seller would cut a small piece of chosen 'taste' and roll it on a stick. Voilà, there you go a finished product:

Friday 28 March 2008

先穿救生衣

這不是一篇關於求生的智囊,只是一個母親的喃喃自語。

天下父母心,想起了 readandeat 曾在留言提到她給女兒買餸菜時的首要是質素,買給大人的呢 先考慮價錢,簡單地說,把最好的先給女兒 ; 又看到媽媽阿四爭取完木馬又跟蛙王過不去,要不,便是對遊樂場的設施有意見,說到底,還不過是為女兒出氣... 身為母親,站到最前線,希望兒女得到最好的,甚至犧牲自己的利益,愛的本能,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到的。

搭飛機乘大船時一定會留意到椅下備有救生衣,椅背放有說明書解釋走火通路事宜,也圖解穿救生衣的方法。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到說明書上的細字,提醒旅客在意外發生時先替自己穿救生衣、給自己氧氣,再替同行的小朋友穿衣吸氣。 有這樣的提示,大概預計到成年人尤其父母們的本能反應 : 先兒女之憂而憂,後兒女之樂而樂。事事以兒女為首,即在安危之間,情感在前,理智容後。

然而,若父母不在,誰來照顧孩子了 ?! 若自己的條件不足,不單止力不從心,更會事與願違。

自己的母親近年身體不好,基本上無法享受弄孫之喜,她的女兒只能感嘆未享受到母親當祖母的幸福; 自己也曾接受過簡單的手術,在發現身體出現問題的一刻,只想到孩子還這麼小。

當起媽媽後所體會到的是 : 先替自己穿救生衣。越愛自己的親人,越要以自己的健康和安全為重。 自己的健康,是給兒女最好的禮物。 人類未能控制的地方實在很多,若事情還在自己能力的範圍內,便要找著機會了。 雖則,往往知易而行難。

與天下父母 共勉之。

Wednesday 26 March 2008

我的「電影101」

101 師奶 readandeat 繼「飲食101」及「閱讀101」後,推出了「電影101」,我也來湊湊熱鬧起高樓 :

1. 同意電影是夢工場的說法。

2. 幻想過當導演。有說人人都有過這樣的幻想,不知是不是 ?!

3. 可以獨自一人到戲院看戲。

4. 看到自己喜歡的電影會高興一整天,心情特別好。

5. 看過了又忘記了的電影却又多不勝數。

6. 最近喜歡的電影有 Michel Gondry 的 «Be Kind Rewind» 及 Wes Anderson 的 «The Darjeeling Limited»。

7. 最近看的一套港產片該是去年在香港租看的,張之亮的 «慌心假期» (2001) 。 

8. 最近看的一套法片也是租看的,Olivier de Plas 的 «Tel père, telle fille» (2007)。

9. 一般一套戲看一次便夠了。

10. 以往看電影是因劇情而入場,如今也會因為導演名氣而解囊進場。

11. 以往少買錄影帶或影碟,如今會買影碟給女兒。

12. 以往不太喜歡記錄片,如今喜愛的記錄片式作品很多,如 Luc Jacquet 的 «La Marche de l'Empereur» (2005),Jonathan Nossiter 的 «Mondovino» (2004),Claude Nuridsany 及 Marie Pérennou 的 «Microcosmos» (1996),等等...

13. 以往喜歡看驚嚇片,如今竟然... 有回電視台在晚間播放 Stanley Kubrick 的 «The Shining»,內子累了要睡,我獨自在大廳看不了十五分鐘即怕得要關電視跳上床 :P 幸好當夜沒有發惡夢。

14. 覺得日本的恐怖片真的很恐怖。恐怖在骨子裡。哎呀,想起也怕。

15. 喜歡的科幻片有 Steven Spielberg 的 «E.T.»,Robert Zemeckis 的 «Back to the Future» 等,倒沒有追看過 «Star War»。

16. 喜歡蕩氣回腸的愛情片,如 Victor Fleming 的 «Gone with the Wind» ,William Wyler 的 «Roman Holiday» 及 Anthony Minghella 的 «English Patient» 等等...

17. 也喜歡愛情小品戲,如 張婉婷的 «秋天的童話»,Rob Reiner 的 «When Harry met Sally» 及 Mike Newell 的 «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 等等...

18. 不過小生之中總覺得 Hugh Grant 太白淨,比較喜歡多面形象的演員如 Johnny Depp ,Leonardo DiCaprio。

19. 喜歡公路電影,如 Jonathan Dayton 及 Valerie Faris 的 «Little Miss Sunshine», Walter Salles 的 «Carnets de Voyage»,David Lynch 的 «The Straight Story»。

20. 也很喜歡 readandeat 提到的 Giuseppe Tomatore 的 «Cinema Paradiso»,片末那段接吻剪接,加上原曲,每次看到想到也鼻酸。

21. 喜歡看動畫,電視上的電影上的如是,少時常被父親指,「咁大個重睇卡通片...」

22. 也喜歡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名作如 «龍貓» 及 «千與千尋» ,不過經 readandeat 提起才知道電視卡通連劇 «飄零燕» 及 «義犬報恩» 也是他的作品!

23. 喜歡的動畫片還有很多,如近期 Andrew Andamson 的 «Shrek»、Michel Ocelot 的 «Azur et Asmar» 、 Eric Gutierrez 的 «Piccolo, Saxo et co» 、 Luc Besson 的 «Arthur et les Minimoys» 等等...

24. 會去看小說改編的電影。

25. 不太喜歡看西方的歌舞片。歌舞還是到劇院看現場的好。

26. 粵語長片中的歌舞場面倒挺有趣。

27. 少看早場。

28. 少看賀歲片。

29. 以往在港的戲院有劃位,只要買好票便可以悠悠閒等到開場。

30. 如今的影院沒有劃位,故遇上受歡迎的電影,要提早到戲院排隊才能找到理想的座位。

31. 理想的座位是院中間靠後位置。

32. 經 readandeat 一提,才記起以往戲院有過帶位員的服務。

33. 以往香港舊式的戲院有前座、後座和超等,我多選擇後座。

34. 法影院在放正片前的廣告很多很多,遇過最久的廣告時間長達差不多半小時。

35. 會看影片後的字幕,誰誰誰演、誰是東主、在那里拍、作曲是誰、攝影是誰、剪接是誰... 不過看罷很快便會忘記 :P

36. 會在院內吃東西。與女兒去電影院,會破例讓她吃五顔六色的糖糖。

37. 有回在戲院買了一瓶400c可樂,六塊歐元 三歐元多,覺得好貴。

38. 不常看影評。

39. 不會因為影評好而喜歡一套電影。却會三思一部被認定大師的作品。

40. 不常因為影評而入場。相信自己的直覺。如今則多由內子擇戲。

41. 喜歡主流以外的電影,如最新的 «Be Kind Rewind»。

42. 會看新導演作品。

43. 會看短片製作 (short film)。

44. 看港產片也會看字幕,怪病,習慣有字幕'掃'字幕 :P

45. 小時候,有一回跟著表親們拉大隊去看 «鬼馬神仙車» (找不到英文原名,中文名應該沒錯吧:S),到了戲院才發覺自己忘了帶近視眼鏡,戲後大伙兒興高采烈地論戲,自己却沒看到了多少成 :(

46. 小時候看過一些內陸的樣板戲,名字大都忘了,記得 «白毛女»。

47. 很少在戲院內打瞌睡,印象中第一次在院內半睡了,是請父母去看 «龍鳳智多星» (不肯定戲名,又找不到英文原名,要再查查) 時,那天實在太倦了 :S

48. 曾有留起戲票的習慣,不為別的,只是把戲票留起。可惜彼時戲票沒有印上戲名,否則可知道曾看過什麼電影了。

49. 在港曾上過興趣班"電影歷史",因而認識大師名字如 François Truffaut,不過在課堂上看 «Les quatre cents coups» (四百擊) 時睡了一半 :P

50. 在港時曾在娛樂雜誌寫過幾篇影評,換取了免費看電影的機會。 在影院幻想著跟影評行業人仕同場看電影,有虛榮的感覺 :P

51. 喜歡靜心看電影,也要一氣呵成。故受不了在香港電視看電影時每十五分鐘又一堆廣告。

52. 在港時很喜歡到「金獅影帶」租錄影帶,收費底,選擇又多,新舊名片也有。試過一晚看三套。

53. 第一次看三級毛片影帶是在港時一個 auntie 給我看的。沒有租過也沒有到戲院看過鹹片。

54. 不喜歡到香港的三級片專門戲院看戲,想像院內的凳和地會濕漉漉。

55. 有回在大專大考前夕看筆記看得發悶,竟拉攏了同學們去看電影。想起來我真是損友。

56. 只看過一套改篇衛斯理的電影 «衛斯理傳奇»,由許冠傑飾衛斯理。啊 想起許冠傑,這個我們一代的歌星! «鬼馬雙星»、«天才與白痴»、«半斤八兩»、«摩登保鑣»、«最佳拍檔» 等等,想起來,他的電影,幾乎都看了。 不知他現況如何?

57. 談起許冠傑竟想起蕭芳芳! 漂亮優雅又鬼馬,她創造的林亞珍那個放洋回歸的傻大姐形象,抵死又能對社會作出諷刺,愛死了。

58. 談起香港藝人,會自然地想起周潤發及繆騫人。 在 google 資料時看到,原來周潤發在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3: At World's End» 飾船長一⻆,嘩,期待。

59. 因為關錦鵬的 «阮玲玉» 而開始喜歡看張曼玉。

60. 喜歡關錦鵬的柔、細,徐克的老練,成龍的鬼馬。

61. 喜歡張藝謀的電影,從 «紅高粱» 到 «搖呀搖,搖到外婆橋»,也因此而看鞏俐。可還是比較喜歡當時的鞏俐。

62. 好像未有看過最近挺流行的南韓片。

63. 看過一套泰國片,Wisit Sasanatieng 的 «Les Larmes du Tigre Noir» (黑虎的眼淚),很喜歡! 不知在港有沒有上過畫?

64. 名字太多,沒有提到的導演名字不代表不喜歡。

65. 香港的電影界可算是東南亞區的荷里活,香港的明星都受東南亞區人仕的歡迎。有好幾次外遊都被問到有沒有在街上見過誰誰誰演員...

66. 覺得五、六十年代的演員較像天上的明星,美豔英俊得遙遠不可及。如今的演員像鄰人,不同的味道,一樣好看。

67. 想起西方美人兒會想起 Audrey Hepbum, 現代的會想起 Nicole Kidman。

68. 小時候喜歡在電視看粵語長片,不過片名都忘了,只記得一大堆的演員名字如 胡楓、謝賢、南紅、江雪、曹達華、曾江、狄娜、石修、梁醒波、新馬仔、陳寶珠、蕭芳芳、薜家燕,等等...

69. 沒有迷戀的偶像明星。

70. 沒有碰上過電影明星或導演,不過即使有碰上過,也不會留意到吧。

71. 在港時不常到戲院看電影,却挺喜歡電影節到戲院。

72. 在巴黎到電影院的時候相對地很多,多得有點瘋。

73. 自從巴黎某些大影院出了會員卡,只需月費即可到其電影院任看,我與內子飽看了幾年新片。不過現在沒有太多時間到戲院,把卡取消了 :S

74. 以往會買小冊子查看電影期,如今上綱看即可以了,真方便。

75. 未試過在綱上看電影。 其實有沒有?

76. 有回在電影節外的日子到了 Cannes (康城),特地經過想看看'康城電影節'在海邊的所在地,不過沒有明星的照耀,劇院確缺了不少魅力。

77. 記憶中,在港時最初是在 Alexandre Jardin 的 «Fanfan» 中看到 Sophie Marceau 的。這個一直在海外被受歡迎的美女演員,早期在法國却曾被認為太幼嫩缺演技。

78. 在這個博格曾提到的電影有 : «Be Kind Rewind», «No Country for Old Men», «Peter Pan», «劉三姐»,«慌心假期» «色 • 戒»,«Le Parfum» (香水), «Roman de Gare», «變臉»,«Paris, je t'aime», «Ratatouille», «Mulan», «Little Miss Sunshine»。

79. 喜歡 Tim Burton 的 «Beetlejuice», «Edward Scissorhands», «Ed Wood», «Mars Attacks», «Big Fish»,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甚至 «Corpse Bride» 等等,但不喜歡他的近作 «Sweeney Tood»。

80. 喜歡李安的舊作 «推手»、«喜宴»、尤其«飲食男女»,但不會欣賞他的近作 «色 戒»。

81. 因為女兒的關係而看了又喜歡的電影有 : «Peter Pan» (小飛俠),«Ice Age», «Ratatouille» (五星級大鼠),«Arthur et Les Mini-Moys», Michel Ocelot 的 «Kirikou», Luc Jacquet 的 «Le Renard et l'Enfant» (狐狸與小孩),等等。

82. 喜歡的大師作品有 Alfred Hitchcock 的 «The Bird» (1963),Stanley Kubrick 的 «Clockwork Orange» (1971),Fred Zinnemann 的 «High Noon» (1952),等等。

83. 印象中到過露天影院看電影,但怎樣也想不起在那裡是那套,難道是自己幻想出來的 :?!

84. 印象中在香港看過一套立體電影,不過也想不起片名。

85. 在香港的迪士尼看過一套關於唐老鴨的立體短片,還有香味的呢! 若替 Tom Tykwer 的 «Perfume» (香水) 也加上香味,不知效果會如何 ?

86. 在巴黎只看過一套關於深海生物的十分鐘立體短片。可以看到立體電影的影院有 La Géode, Imax, Paris Futuroscope,都沒有到過。

87. 多年前,在泰國或印度的一些背包遊客點,每晚總有餐館放上不同的西方電影,以吸引顧客。 於是晚間選擇餐館之時也是選擇電影之時,在餐館內的衆旅客都盯着電視機的螢光幕,有在相討的也有全神貫注的,氣氛特別輕鬆寫意。近年好像沒有再見到類似的安排了。

88. 在外地很少走進電影院,不過在印度的兩次經驗也算難忘。 一次在 Dehli (德里) 與另一名旅者齊齊在一家小影院亂挑了一套 hindi 話的本地片,中場時間院燈大開,才看到全院只有我一名女性。另一次在 Bombay (孟買) ,全球片產量最高的 Bollywood 的心臟,與內子在一家戲院隨便挑看了 «Lagaan»,院內不乏一家大小 男女老少,也有中場休息,回家後不久發覺 «Lagaan» 竟也來到了法國,還一度掀起了"印度熱潮"。

89. 啊喲,愛死 Bollywood 大製作的歌舞片。

90. 在法國會聽到的現今香港導演及演員名字有吳宇森、王家衛、杜琪峰、張曼玉、周潤發 及 梁朝偉 等等。

91. 喜歡吳宇森的 «英雄本色» 年代以及他在荷里活的 «Face/off»。

92. 未看王家衛的新作 «My Blueberry Nights» 。自 «In The Mood for Love» 開始為法國人認識。他的作品幾乎都看了,每次看罷都要'娥',可每次出新片又去看 :/

93. 聽說最近杜琪峰曾被邀在巴黎 cinémathèque (影片資料館) 作出講座 ! 其實個人對他的印象不深,在綱上看他的年表才知 «阿郎的故事» 是他的作品!! 真朦。

94. 想起了兩套未看但很想看的老電影: Jean Yanne 的 «Les Chinois à Paris» (1975) 及 Jacques Tati 的 «Mon Oncle» (1956)。

95. 聽過又想看的香港電影 : 陳果的 «香港製造» 及 彭浩翔的 «破事兒»。

96. 記'人名'不是我的強項,對演員、導演、作曲家等大名甚至戲名,多要 google 回來的 ;)

97. 忘記了在何年何處到電影院看第一套片,也忘了看的是那一套片。

98. 女兒兩嵗時第一次帶她走進戲院看電影,Thierry Piantanida 的 «La Planète Blanche»,在影院只逗留了半個小時 :S

99. 歷史上第一部商業電影,由 法國 Louis Lumière 兄弟製作的 «La Sortie de l'Usine Lumière à Lyon» (1895),竟然在 youtube 上找到!! 按看。

100.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相信每一個人的故事都可拍成電影。

101. 寫罷了,像把自己的回憶 rewind 一樣,挺有趣。 可不肯定看的人也覺得有趣囉 ;)


寫101花絮: 頭一晚寫了六十多條,翌日發現電腦出現問題,竟有廿多條字變了型 ! 又記不起寫了什麼,唯有要重想重寫重'打',寫足三個晚上 :S

Sunday 23 March 2008

【photo】: poussins

這兩天跟 Amy 及 MC 談起照相機,今天想起放上一張用我個傻瓜機的微距功能所拍的 :



Have a nice Easter holiday everybody! Don't forget some chocolate eggs ;)

Friday 21 March 2008

找出錯別字

自從去年五月開始寫這個 bloq,"打"中文的枝術大有進步,從平均每分鐘半個字到今天大慨有廿六個字,算是很不錯吧。

要知道,以每分鍾半個字的速度,是不可能邊想邊打的,皆因在找對了字的'按入法'時,腦中的內容己跑了。 故比,開始時唯有先把內容寫下,再把手橋打入電腦,既使如此,要打兩三行字,也得盡九牛二虎之力。 起初的幾個月,不知在檯燈下花了多少個晚上,與手下的中文健盤智鬥。真是字字皆幸苦。

堅持在這里寫中文的另一個原因,是希望刻服自己執筆忙字的劣點,即使身在外地,也嘗試不去忘記這個老家的文字: 中文。

當然,一篇好的文章,最機本的要求是沒有"錯別字",可我的不時被別人找出來,真的醜醜。 這回故意在此文藏了最小十四個錯別字,大家能夠把它們找出來嗎 :?

Thursday 20 March 2008

打開師奶的衣櫃

上星期公司搞了一個招待貴賓的鷄尾會,我當天才決定出席,回家匆匆打開衣櫃,實在,也沒有幾個選擇。

很久很久沒有新置衣服了,也莫說晚宴禮服。 本來便是個不修邊幅的人,也不注重名牌,現帶著孩子,衣服鞋襪更加越簡單越好... 想起來,怪不得近年在香港多次向途人問路總不得令,一定是被認定從鄉下出來的了,呵呵 !

不知其他師奶的衣櫃又是什麼樣的呢 ?

Wednesday 19 March 2008

稿費


看到揚眉女子寫她的第一份詩稿費,自己個心卜卜跳,在舊文件堆中找出了一個舊信封,在信封內抽出了一張五十元港幣的支票,一九九二年,印章及簽名仍然相當清晰。 事為首次向報章投的散文稿,首次收到的稿費。一投即中,怎能不驚喜,怎捨得把它兌現?! 奇怪地,之後再沒有自行向報章投稿,十六年飛快地過去了,手中的支票,也成為自己至今最後一張稿費。

Tuesday 18 March 2008

齊齊去街市 / Au marché

小時候最怕跟著媽媽去街市,怕街市人多擠擁、地滑氣臭,扯著母親的衫尾在屁股與屁股之間毫無頭緒地轉,完全迷惘 ; 鷄鵝蝦蟹豆菜,全都是一個模樣,要天天跟着買菜,提不起興趣來。

不過女大十八變,今天的我挺喜歡逛街市。 尤其喜歡在外遊時閒逛當地的街市場,看買菜賣菜的人,即使聽不懂當地的語言,也嘗試感受一下對話的氣氛,看貨品又看價錢、也看看臉色... 皆因一般的街市場,具地方色彩,也是一個地方的靈魂,要知道一般市民飯桌上的菜餚,在街市可探一二。

這個週末與女兒到街市,就地以實物作教材,顔色呀蔬菜名稱呀鷄鴨呀,指指點點,樂在其中。 對了,巴黎市仍有保持開設街市場 (marché) 的傳統,分佈在廿區,超過八十個地點 (?!),每星期兩至五天,定期每次'開檔'半天。 所謂的街市場,是露天的街市,賣的多是濕貨如蔬菜肉類海鮮,也有各式法芝士及干腸條 (saucisson),亦會有平民衣服鞋襪手飾等。 不過,從未有見到活家禽游水魚,這個也算是法街市跟香港街市最大的分別吧。

以下一段十秒短片是去年在香港的街市用照相機拍的,拍完了才看到老板娘在狠狠地瞪着我,我嘻皮笑道 "D蝦好生猛啊" 之後掉頭便走 :P



Quand j'était petite, je n'aimais pas aller au marché... trop de monde, sol glissant, air puant.... Ah, les marchés à Hongkong, quand j'y penses, des volailles vivants dans les cages, les poissons nageant dans les réservoirs, de la viande rouge vif, tellement de légumes que je n'arrive pas à tous les nommer, des fruits qui viennent de tous les coins, des produits et des épices asiatiques, puis des repas cuisinés comme le porc ou le canard laqué, et puis les cris des marchands... Et bien, on y voit l'énergie, la vie. C'est intéressant. Oui, j'aime vadrouiller dans les marchés. Notamment en voyage, j'aime voir, écouter, observer. Il n'y a pas de meilleur endroit pour voir la vie des locaux.

J'adore aller au marché à Paris aussi, où il y a toujours de nouvelles choses à découvrir. Le cri des marchands aussi, qui me permet de plonger dans l'ambiance de la France. Bon, il n'y a pas de poissons vivants aux marchés de Paris... mais ce n'est pas grave... ci-dessus une petite séquence que j'ai prise à Hongkong l'année dernière ;)

Sunday 16 March 2008

Photos of the week : cake/ gateau





來讓大家猜一猜,以下那一張是我拍的,那一張是我女兒拍的 ?

Friday 14 March 2008

遲了十個月的 tag : 麵 / nouille vs soupe

最近無意中在 readandeat 的舊文那里看到一個麵 tag,其實一直已想着這個題目,懶了幾天,今天便加了把勁寫。

麵是北方的主要食糧,可是香港的各式麵檔還是挺大衆化的,而且種類多,烹調方法也多,濕炒的干炒的有湯的無湯的,在大酒樓的在大排檔的,各式形色,可算是非常精彩。我喜歡的麵食例子太多,突然却想起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更非星級的魚肉麵,這個小時候在流動小販常吃到的平民湯麵,只有碎攪的魚肉塊、切條生菜、油麵、清湯,加上幾滴芝麻油,yum。

在法的老外多把我們亞洲的湯麵一般叫作 "湯" (soupe),例如 即食麵、雲吞麵、越南湯粉等等一律簡稱為湯,極其量,叫成'有雲吞的湯'、'越南的湯'。問他們是不是指有麵的呢,才會答是有麵的... 那麼若老外說要帶你去飲湯,心里別想着'西洋菜煲羅漢果',也不會是'花膠魚肚',最有機會的便是越南餐館的 pho。 我至愛的廣東老火湯水,在這個地域幾乎是不存在的,印象中還未有在這里的中式餐廳嘗過。 要向老外解釋這稀品如何如何美妙,也不容易,除了苦無實物作解外,我想,這也是個涉及文化的問題,廣東人的家常湯水,暖胃又安心,不單止是有湯有水,也帶着親情,是一種習慣、一種象徵、一項義務,身為人婦人母的有義務為家人煲湯,家中成員也有著義務飲女人煲的湯,這個不成文的規矩,相信廣東以外的中國人,也難以感受到其中的滋味。

不過,法國絕對不是一個沒有湯水的民族,傳統的有 pot au feu (雜菜豬骨湯) 和 poule au pot (雞湯),兩者有點像我們熟識的'青紅蘿蔔豬骨湯' 及'雞湯',都算是法國的家常湯煮,却不常上大檯。可是有緣的話,間中還是可以在餐廳品嘗得到的。有回便在餐館嘗了一個 pot au feu,材料比家中泡製的要多,味道上承,很是令人回味無窮。


On dit qu'on a une culture de nouilles en Chine du nord, et de riz au sud. Mais à Hongkong, on mange beaucoup de nouille aussi. On y trouve toutes sortes de nouilles, à tous les niveau de cuisine. J'adore les nouilles, même celles préparées dans la rue. D'ailleurs, manger dans la rue, est un mode de vie typique à Hongkong.

En France, souvent, on appelle les nouilles à soupe asiatique - 'les soupes', qu'elles soient nouilles en sachet (instant noodle), nouilles avec les raviolis, ou le pho vietnamien, par exemple. Chez les chinois, on les appelle nouilles. Alors, une soupe est une soupe, sans nouille. Pour les cantonais notamment, la soupe de la maison est sacrée. Elle est préparée souvent par la femme ou la mère de la famille, avec beaucoup amour, des bons ingrédients, et parfois des herbes ou des fruits chinois. On croit qu'elle est bonne pour la santé, essentielle pour équilibrer nos corps yi ou yang, humide ou sec, chaud ou froid... et elle est bonne pour le goût.

Je n'ai pas encore vu une telle soupe chinois au restaurant en France. Mais je trouve des soupes françaises comme 'pot au feu' ou 'poule au pot' ressemblent bien certaines soupes chinoises. Une fois, j'ai goûté un bon pot au feu au restaurant. Un très bon souvenir!


延伸閱讀:
readandeat 及其他博客的文章
• 麵 tag 發起人 aulina 的 「麵是要這樣煮的!J'aime les nouilles!」
• MC 無限思語的 「麵」
• 心空海嶽 「麵是要這樣煮的!」
• 新鮮人 「我點煮"出前一丁"!」

Wikipedia 寫麵分類的部份也頗清楚/ la partie de 'type de nouilles' est assez intéressante (en anglais).

Sunday 9 March 2008

七情六慾 之四 : 「色」

色慾,對美色奇物之慾望也。

誰不愛美? 即使師奶如我,對自己的儀容不注重,也喜歡看到世間美景、麗人、及漂亮的物件。

那麼何為美物?我幾乎可以肯定,這是一個非常個人的問題。 我審美的眼光跟你或他或她的會有所不同,對美物、美人、美景的定義當然會不同了,正所謂各花入各眼嘛。

實在,個人認為若大家都能夠接受'各花入各眼',做到自行選擇及判斷所喜愛的美景、麗人及物件,已經是一件漂亮的事情了。今日的現代社會,資訊發達,本來是件令人非常欣喜的事。可惜傳媒的影嚮力已達到空前的力量,即使最有定力的人仕也難免被耳濡目染,不能自己。 傳媒要說一件物件超值、一個人美、一個地方好玩、一套電影好看、一個國家興衰...我們大多都照單全收。對不對頭,美不美,幾乎都有傳媒作主,大衆變成了幸福的小綿羊,還是被寵壞了的敗家兒 ? 嗨,我似乎離題了一點,在此要提到的是,受大衆媒介的影響,娛樂也好時事也好,我們對外界事物的喜好也多少受到影響。

寫到色慾,難以忍手不談一談李安導演的「色.戒」。對了,結果未有到戲院看這套城中的話題電影,要不是最近朋友寄來影碟,還要等到有出租時才可以看呢 :) 也許,正因未能在大銀幕欣賞,減低了對影片的品嘗⻆度,效果有點強差人意,是有點失望的。 關於佈景方面,據說導演為求全神,上海部份的樹是一棵一棵種上去的,等等... 不知缺了點什麼,總覺得看着片中一個大型的佈景廠,尤其上海的幾段街景,非常美,却不真實 ; 片中多段為人樂道的性愛場面,主⻆王佳芝為破身而與同學幹的兩段還算有說服力,可是往後看她與易先生的兩幕後,已再始覺得自己在看三級毛片了。在大燈下,實牙實齒地,連讓觀衆可以想像的空間也霸佔了,個人認為真的沒有這個需要 ; 結局,易先生送鑽戒求愛,女特務突來的決定,只令我想起"女人愛鑽戒",跟本難以相信她已愛上了易先生...幸好飾易先生的梁朝偉是好戲之人,片末一段他在暗燈下獨自掃著女特務坐過的床單,情深中帶有無奈。 除此之外,總覺得整套戲缺少了什麼,雷聲大雨點小,看罷有點失望失落... 直至在陰差陽錯下接連看了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的 《La Vie des Autres》 (竊聽者) 之後,才想出了頭緒來。

同樣是一部特務片,同樣是關於出賣叛變與愛情的故事,「竊聽者」沒有龐大的人造佈景,却較有說服力,也較有感情,令人細味。 魔頭特務如何成為觀衆同情的普通人,靠故事一步一步的發展,演員對⻆色的塑造... 我猜大概「色.戒」便是缺少了這一點點對⻆色感情的描寫,單靠性愛的場面來解釋,還是不夠說服力的。

最後,倒還真想看看張愛玲的原著,去明白一下王蕙玲如何在藍先生的訪問那里中出了這樣一句 "李安 悠遊自在,創造了小說在文字之外的另一種生命..." 了?



若你也加入來寫有關的話題,請通知我一聲,會把你的連結放在這里。

註: 寫七情六慾系列 前言

Saturday 8 March 2008

Friday 7 March 2008

Ballon Rosa

前幾天,女兒從學校帶着一個粉紅色氣球回家,名它 Rosa。 本來家中的氣球多得隨地可拾,她却對 Rosa 情有獨鍾,跟它細語 又說要跟它一起睡覺,我一一允許。

淋浴的時間到了,慣例要說,於是我忽發奇想,提議她跟 Rosa 一起洗澡,女兒即自行一蹦一跳到了浴室。

花灑水打在氣球肚肚上的聲響很好聽,我倆跟 Rosa 玩得正起,啪的一聲,女兒的手上只剩下了一小塊紅膠膠。

嗚嗚嗚,我可憐的 Rosa :(

Il y a quelques jours, ma fille rentrait de l'école avec un ballon rose, et elle l'appelait Rosa. C'était drôle, elle lui parlait, elle s'occupait de lui d'elle, et voulait dormir avec elle le soir...

L'heure de douche, comme d'habitude, l'heure difficile. Pour convaincre ma fille d'aller à la salle de douche, j'avais donc cette idée de lui proposer de prendre la douche avec Rosa. Elle y prenait est allé donc volontairement.

L'eau saupoudrait tombait sur le bidon de Rosa, faisait de la très jolie musique. On s'amusait, on rigolait.... puis tout à coup, 'pouf' ! Il ne restait qu'un petit morceau de caoutchouc.

Bouh... mon pauvre ballon Rosa :(

Thursday 6 March 2008

《Be Kind Rewind》(2008)

昨天看了導演 Michel Gondry 的新作 《Be Kind Rewind》 (Soyez sympas, rembobinez),很喜歡,想在此推介一下這部非主流的鬼才電影。

背景是美國 New Jersey 的 Passaic,一條街、一幅天橋底下的牆畫、一間出租錄影帶的店鋪、一個坐落在發電站旁的𡚒車場,以及一班街坊。 沒有 glamour 的男女⻆色,沒有堂皇的佈景,只有古靈精怪的創意,平凡如你如我的人物,還有一番懷緬舊事物的心意。

故事和人物都簡單,Jerry 在嘗試破壞發電站時變成磁力人,不經意磁力竟洗掉了老友 Mike 替老板看管的店鋪內的所有錄影帶 ! 兩個老友於是想到自拍 remakes 出租 : Ghostbusters, Rush Hour, 2001, Lion King... 等,兩個人四雙手一部攝錄機加上自制的道具所拍出來的 remakes,竟然非常受街坊歡迎,兩人更成為街坊大紅人。 片末大伙兒決定幫忙店鋪老板及兩個老友在七天內齊拍出一部關於爵士歌星 Fat Waller 的電影...

片中'無里頭'的地方令我想起港星周星馳,不過這套看似'無里頭'的 《Be Kind Rewind》却有令人再三嘴饞的地方: “一套好的令人感動的電影,不一定是大財團的制作”。 對我來說,整套戲尤如一首成功的 jazz, 看似隨意亂彈,實需造藝 更具深情,能令人回味。

Michel Gondry 較為知名的電影有 Human Nature 等。

《No Country for Old Men》(2007)

最近一連看了多套電影,有很喜歡的也有失望的,手癢癢本來也想寫寫,不過最近在衆港博格看到不少對 Coen 兄弟的 «No Country for Old Men» (二百萬奪命奇案) 有負面評介,有的甚至連中指也豎了起來,自己倒覺得它並非如此差勁,也來湊熱鬧試試寫。

看這套 Coen 兄弟新作該是上月的事了,細節及觀後感已有點淡忘,整體來說,喜歡它的攝影、氣氛、節拍、人物塑造、橋段,簡單來說,是講故事的手法,不是故事的內容。開幕幾個西部大漠的鏡頭,真的很美。 從 Moss (主⻆其一) 守獵到發現滿載美金的皮箱之間片長大概十多廿分鐘,把一個Texas '牛仔' 變成殺手追捕的對象,只有一句對白。 在正陽下的大漠,觀衆跟隨著鏡頭,呼吸。也許那不是片子的重心,不過少了它,影片一定會被減不少魅力。

關於殺手 Chigurh 的性格塑造,由⻆色的出現開始,編者即小心翼翼地留下蛛絲馬跡。 兩幕擲銀仔,第一幕在戲的前半小時,影片隨即踏入正題,一輪追捕,第二幕擲銀仔放在戲的尾半小時,由觀衆對 Chigurh 的認識來自行判斷結果。 這樣的安排,對影片不但不造成影響,反而增添了觀衆對塑造⻆色的參與性,未為不可。

心理不平衡的殺手、Texas 粗暴的'牛仔'、老練的警長、加上一個女⻆,為了二百萬追逐鬥智的故事,本來是有點老套,不過在不一般的氣氛處理手法之下,造成張力,兩個多小時全情投入影片。 最後 Moss 得錢後掉下女友遠走高飛,鐵人殺手被槍不死却被橫來車禍斷手臂,又是一妙,最後令人幾乎覺得 Moss 更為可恥。

只有一點,看罷不免覺得此片還是有點太暴力,可身邊的朋友倒不贊成,那真要看個人的尺度了。

Tuesday 4 March 2008

無中生有

週末到 Centre Pompidou (龐比度中心) 的兒童藝術廊看了展覽 L'oeil sur l'échelle (肉眼看比例)。 展覽的主要對象是兒童,可以看又可以玩,從玩耍中領悟和學習,孩子們都樂不可支。看着他們把零碎的物件堆砌,有的看似亂堆,大多數却是挺有意思的,把簡單的物件都堆成有形的意像,那種無中生有的創造力,真是自嘆不如。

無中生有的創造力,在孩兒期發揮得淋漓,可是除了一些我們稱之為藝術家的 嘗試把創造能力帶在身邊外,一般的成年人多隨著年齡而忘記了那種能力,又或者,不自覺地把"無中生有"的方向轉移,成為巧手如«楚留香»中的宋甜兒般做出各式佳餚,又如發明萬字夾的 Johan Vaaler (?!) 般成為百萬富翁... 當然更有成為多疑、八卦、使舵、造謠、騙詐等負面的人性的。 你們說多神奇,無中生有出來的,可以多美妙又可以多醜陋,要視乎大家如何無中生有了。

Me Time

前幾天在 aulina 那里留言說她是夜鬼,她回答「不夜沒有ME TIME嘛,就少睡一點喇。」哎,真是說到心坎里。

自己從來便是"夜鬼",儘管人說早睡早起身體好,又聽說如 凌晨一時至二時是肝臟排毒期,該讓身體進入睡眠...不是不明白,就是捨不得讓夜間溜走。 夜間一走,一天便過去。

停寫了幾天,今晚竟連墨水也干了。呆坐在電腦機前,看著 cursor 一閃一閃,聽著雨水滴滴嗒嗒,時間一秒一秒地過,還是不願意離開。 此時此刻,自己的時間。

Sunday 2 March 2008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